关键词 |
现金收购瓷器瓷器鉴定,瓷器鉴定价格,宣城瓷器鉴定,瓷器鉴定机构 |
面向地区 |
全国 |
北京瓷器鉴定公司有哪些?
我一直认为“缺点”鉴定是我们在鉴定过程的加分项目,在鉴赏优点的同时,不能忽视“缺点”特征,优点好仿、“缺点”难做。我在这里简单归纳总结一些常见的“缺点”,来加以分析和掌握,看看哪些可以作为我们能够借鉴和有用的知识点。我这里所说的主要是工艺和材料上的“缺点”,也就是窑里带出来的“毛病”,后天造成的损伤不在讨论之列。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常见的一些瓷器“缺点”,
铁锈瘢:我们在明清瓷器上都可以经常看到,在青花发色浓郁的部位,有明显的凹陷和铁锈瘢出现,特别是永宣瓷器上的“苏麻里青”青花铁锈斑,具有非常明显的反映,这是青花料苏麻里青料的一大特征。由于苏麻里青料里面富含铁质,所以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铁锈瘢现象。也是鉴定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的一个标志性特点。在目前的仿制过程中,铁锈瘢色块单板,颜色突兀,和老的有明显差别,更有甚者有些仿制者莫名其妙的在空白釉面上也烧制出了铁锈瘢,这是一大错误,我们在鉴定瓷器过程中,遇到白釉上有铁锈瘢的话就一定要注意。很多乾隆器物上面,也可以看到一些凝重的青花表达方式,当时比较崇尚永宣,所以很多青花发色故意用重笔促点染来模仿永宣瓷器上的那种凹凸感和铁锈瘢现象,这也是我们经常可以作为判断乾隆瓷器的一个特征。这种现象除了永宣时期和乾隆时期的模仿,其他时期比较少见。而近代的故意造假,由于青花材料的不同而不能同永宣和乾隆时期相比较。
北京瓷器鉴定机构
米糊底也是早明时期瓷器上常见的一个工艺特征(多见于大盘),由于垫烧工艺使得垫烧材料粘附在了器物底部,出现了一种类似烧糊的现象。这是比较典型的工艺“缺点”。米糊底多见于永宣无釉的毛底器物,一直到明代中期还可见,但色泽和直观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清代一朝由于烧制工艺的改进,所烧器物没有见到有米糊底现象,到了现代才有仿制米糊底作假。但判断相对比较容易,不是没有芝麻状颗粒感就是斑驳成片,红的别扭。
棕眼(针眼):瓷器上一些烧制过程中形成的缺点,其实棕眼在器物的各个部位都会有,但以底部为多见。棕眼明清各个时期都有,但是康熙左右的瓷器底部尤为多见,以至于很多爱好者把是否有“棕眼”来作为鉴定康熙瓷器的一个重要标志特征。但行家一般只作为一个加分项目,不作为主要的鉴定方向。棕眼的形成主要是胎质里的水分,经过高温烧造后产生水蒸气突破釉面而形成的,这和胎土的抟作工艺有关联,这也是康熙时期比较多见的一个现象。其他时期底部也有类似凹点,但许多没有形成突破而成为小洼。现在仿制也做棕眼,但比较机械了,我们可以找出那些不规则中的规则破绽。
北京瓷器鉴定机构:窑裂(窑缝):“窑裂”是由于胎体在烧制过程中发生开裂的一个现象,特别在晚明早清时期常见,给成品率带来了威胁。我们在平时鉴定时,常常可以看到瓶罐底部有此瑕疵,而窑工为了弥补缺点,有用一些颜料或者胎泥后抹的现象,主要是为了提高成品率,更容易卖出。窑裂多见于一些厚胎器物,器物各个部位都可以发生,但多见于底部。窑裂完全是偶然性的“缺点”,当现代仿制技术基本无法复制,这个也算一个鉴定的“加分”项目。很多“窑裂”还伴随着接胎处发生,内堂更多见。
北京瓷器鉴定公司有哪些?
气泡:其实鉴定瓷器用的少的要素就是气泡,我是坚定的反气泡论者。气泡多少、大小基本和年份没有多大关系,仅仅是和釉面的光亮度和折光率有关。舒朗的大气泡所带来的一定是透明的釉面。那些“玉质感”、乳浊感很强的,釉内气泡一定是密集均匀的小气泡形态。气泡的生成和釉的成分和所含水分有关,又和窑内气氛温度有关,偶然性大于必然性。所以一般建议放弃用放大镜来观察“气泡”来鉴定瓷器的年份,更要劝停当今那些唯“气泡”论者,歧途勿入!
主营行业:艺术品资产评估 |
公司主营:文物拍卖,艺术品资产评估,免费鉴定,私下交易--> |
采购产品:古玩拍卖 |
主营地区:北京 |
企业类型:国有企业 |
注册资金:人民币800万 |
公司成立时间:2010-06-10 |
员工人数:51 - 100 人 |
研发部门人数:51 - 100 人 |
经营模式:服务型 |
经营期限:2010-01-10 至 2030-01-01 |
最近年检时间:2018年 |
登记机关:北京市丰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
年营业额:人民币 5000 万元/年 - 1 亿元/年 |
年出口额:人民币 1 亿元/年以上 |
年进口额:人民币 5000 万元/年 - 1 亿元/年 |
经营范围:拍卖销售,鉴定评估,私下交易, |
厂房面积:500平方米 |
是否提供OEM:是 |
质量控制:内部 |
公司邮编:100075 |
公司传真:010-1531372-6098 |
公司邮箱:zzgjpm@126.com |
全国瓷器鉴定热销信息
站内来访